PEI-CHIA LAN 藍佩嘉
Commentary 短論札記
2022
〈清消的政治: 疫情危機、遷移與性別〉,2022 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理事長演講。
2018
〈再訪跨國灰姑娘:台灣的照顧與遷移體制〉,巷仔口社會學,2018年11月28日。
〈 父母不帶遲緩兒就醫的背後 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98期。
〈 要求家長參與的教學,考量偏鄉隔代教養了嗎? 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97期。
2017
〈導讀 家事分工:與父權的討價還價 〉,《第二輪班》導讀,群學出版社。
〈學作文,到底要學什麼?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95期。
〈向移民學習,認識更大的世界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93期。
〈我們的孩子是否得了「學習傷害」?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91期。
〈 《海上焰火》——穿越海洋,我們的夢想都一樣單純〉,獨立評論@天下。
〈現代父母兩難:讀愈多教養書愈不會教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9期。
〈新世代教養挑戰:不想跟我爸媽一樣!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7期。
〈幸福家庭不會只有一種樣貌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6期。
2016
〈拉拔孩子長大,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〉, 《階級世代》推薦序,衛城出版社,頁7-15。
〈另類教育不是萬靈丹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4期。
〈多元入學為何變成資訊角力戰?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2期。
〈體罰孩子的父母 需要助力而非責難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80期。
〈學習迷思:小學生要做研究?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78期。
〈留守家庭爸爸的兩難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76期。
〈我們都是「時間的窮人」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75期。
2015
〈學校教育是階級翻身的踏腳石,或家庭優勢的發動機? 〉,《家庭優勢》導讀,群學出版社。
〈誰製造了「問題家庭」? 〉,親子天下雜誌第73期。
〈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〉, 張老師第473期。
〈「童年」的社會學分析:從國家主人翁到消費福利主體 〉,巷仔口社會學,2015年04月04日。
2013
〈藩仔、外勞與阿兜仔:種族主義的社會學 〉,巷仔口社會學,2013年08月26日。
2010
〈越工作越窮〉,天下雜誌第461期。
〈世博之下、之後與之外〉,天下雜誌第454期。
〈科技來自人性,或是人命?〉,天下雜誌第450期。
〈跨國灰姑娘,台灣請不要虧待她〉,天下雜誌第445期。
〈不生、不婚,又怎麼樣?〉,天下雜誌第440期。
2009
〈去中國留學,動機與迷思?〉,天下雜誌第434期。
〈不自然的災害、不平等的重建〉,天下雜誌第430期「新聲代」專欄。
2008
〈觀念平台─便利背後的剝削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8月15日。
〈誰在表演親密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8月01日。
〈海灘上的移民政治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7月18日。
〈學者神主牌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7月04日。
〈在地飲食,永續樂活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6月20日。
〈面對中國:自傲或自卑〉,中國時報,2008年06月06日。
2007
〈先正視台灣內部的聯合國〉,中國時報,2007年10月23日。
〈無證外勞不是罪犯〉,中國時報,2007年07月22日。
2006
〈時間碎片的走馬燈:教書五年雜想〉,台大社會學系友會通訊,2006年12月。
〈外勞不是恐怖份子〉,中國時報,2006年9月27日。
〈落跑外勞的鐐銬〉,中國時報,2006年03月27日。
〈人的流動、觀點的移轉〉,誠品好讀,65期。
〈你也不喜歡過年嗎?〉,中國時報,2006年2月2日。
2005
〈囚住外勞的罪惡制度〉,蘋果日報,2005年9月20日。
〈英語與番話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6月3日。
〈五二○,十七年後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5月20日。
〈你結婚了沒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5月6日。
〈三十億拼裝車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4月22日。
〈種族歧視修辭學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4月8日。
〈飄洋過洋來幫傭〉,人籟月刊,2005年3月。
〈外勞的手機政治學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3月25日。
〈學術巨塔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3月11日。
〈印尼辣椒醬的滋味〉,中國時報觀念平台,2005年2月25日。
2004
〈外籍新娘不是不停下蛋的母雞〉,新新聞906期,2004年七月。
2003
〈SARS與社會不平等〉,中國時報,2003年05月06日。
〈變遷中的性別與家庭,弱勢與移民的女性照顧者〉,扶輪社「凝聚台灣生命力」研討會。
2002
〈女人、差異、認同〉,台大社會系學會《社編廢》第二期。
2000
〈泅游異鄉的失聲人魚〉,收於《台灣女生留學日記》,玉山出版社,頁208-214。